标题:五大“幼儿敏感期”解析:家长不懂可能带来的伤害与应对之道
内容:
文/贝贝豆育儿课堂(原创文章,欢迎转载分享)
《儿科医生》曾经有过这样一幕:一个5岁的男孩小小(化名)有着吃手指的习惯,即使已经过了吃手指的年龄,小小还是会忍不住将手指放进嘴里。其实,“宝宝吃手指”对于家长来说并不陌生,许多家长在知乎上搜索“宝宝、X岁、吃手指”时,会发现许多家长都有类似的问题。
其中让家长感到“不理解”的是,明明在宝宝7、8个月的时候,自己已经采取了各种手段帮助宝宝戒掉“吃手指”,但宝宝为什么还是“记吃不记打”,总是抱着手指啃个不停?
为此,儿科医生指出,这其实是家长没有正确处理“幼儿敏感期”的结果。
宝宝明明过了吃手指的年龄,为啥还会吃手指?
7、8月龄是宝宝的“感官敏感期”,如果家长忽视或强迫改正,都会违背宝宝正常的发育规律,引发敏感期的后移反复,吃手指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。简单来说,就是宝宝的敏感期“推迟了”。这就像一辆正常行驶的小车遇到了障碍,父母选择绕过去或强行消除障碍,看起来是把问题解决了,实际上只是延迟了问题的发生时间,被“藏起来”的问题迟早要出现,并造成更大的麻烦。
幼儿敏感期有哪些特点?
幼儿敏感期主要由三大特点组成:
- 螺旋上升,反复性强:父母的正确处理和解决才是关键。
- 必然性,无法逃过:父母要正确地认识,做好正确应对的准备。
- 次序发生:家长要根据不同敏感期的特点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”。
一般来说,宝宝的敏感期主要分为五部分,根据宝宝月龄的不同,敏感期也会按照既定的顺序依次出现。从宝宝对光的认识,到宝宝的吃手指,再到幼儿园期间的交往能力和交往习惯,这些都是宝宝在不同敏感期的表现。
应对宝宝敏感期的不同策略
- 语言敏感期(0~6岁):引导为主,纠正发音。
- 秩序敏感期(2~4岁):做好秩序,适当引导。
- 运动敏感期(0~6岁):按序发育,积极配合。
- 感官敏感期(0~6岁):生活引导,接触为主。
- 社会规范敏感期(2.5~6岁):明确规范,帮助成长。
育儿寄语
宝宝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,绝大多数还是宝宝敏感期没有得到正确应对的结果。家长做好充足的准备要比冲动去做有用得多。
图片说明
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浙江明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解析五大“幼儿敏感期”,浅谈家长“不懂”会给孩子造成多大伤害 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