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学论文推荐 | 死亡的意义

心理学论文推荐 | 死亡的意义

丛枝彤 2024-11-18 百科资讯 1193 次浏览 0个评论

心理学论文推荐 | 死亡的意义

正文

死亡,每个人终将面对的归宿,它带给我们无尽的沉思。在雷·布拉德伯里的《华氏451》中,我们被提醒,每个人在他离开人世的时候都要留下点什么,一个孩子,一本书,一幅画,一栋房子,一面墙,一双鞋,或者一座花园。凡是你的手触碰过的东西,在你离开后仍会存留你的灵魂,当人们凝视你种下的一花一木时,仿佛在与你对视。

归有光在《项脊轩志》中的“庭有枇杷树,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,今已亭亭如盖矣”也仿佛是这种思绪的延续,逝者的愿望与生者的念想彼此联结。

人生在世,追求的东西很多。可当想到死亡的时候,大部分人都会将关注的目光收回到自己身上,开始思考自己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。死亡是令人恐惧的字眼,人天生有着逃避死亡的本能,但人们有一种“想要确保自身的存在是重要且有意义”的渴望。

如何逃避死亡焦虑?过往的研究发现人们会采用两种心理防御机制:一是使用自己的文化世界观视角,如人死后会上天堂或羽化成仙等,这些观点会让人们相信自己的存在是与更大更广泛的世界相联系的,即使肉身逝去,精神依然永存。另一种是自尊,高自尊的人会认为自己的存在很有价值,从而回避死亡带来的焦虑。

除了上述两种机制之外,Dunn等人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,他们认为,超度感也可以用来回避死亡带来的焦虑。超度感是指将自我延伸至实际存在的物体,即使肉身消亡,因为物体仍然存在,也可以达到一种精神永存的状态。

Dunn等人的研究发现,在死亡提醒的条件下,人们会更倾向于捐赠与自我高度相关的物品,从而达到一种超度感的满足。而当超度感已经通过其他方式满足,或者物品捐赠无法提升超度感时,个体的捐赠意愿则无法显著提升。

通过电影《别让我走》中的场景,我们仿佛也感受到了这种心理机制的存在。在影视作品中,睹物思人的场景让我们联想起诸多回忆,旧人之物总会让我们想起过去。而从逝者的角度来看,虽然永生的愿望在目前的科技下无法达成,但精神可以永驻,想要被让生者长久地缅怀,就为他们留下点什么吧!

图片:电影《别让我走》的剧照,展现的是逝者留下的物品,让人在凝视时仿佛能感受到逝者的存在。

参考资料

  • Hirschberger Gilad, Florian Victor, Mikulincer Mario. (2005). “Fear and Compassion: A Terror Management Analysis of Emotional Reactions to Physical Disability.” 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, 50(3), 246–7.
  • Lea Dunn, Katherine White, Darren W Dahl. (2020). A Little Piece of Me: When Mortality Reminders Lead to Giving to Others.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, 47(3): 431–453. https://doi.org/10.1093/jcr/ucaa020
  • Mandel Naomi, Smeesters Dirk. (2008). “The Sweet Escape: Effect of Mortality Salience on Consumption Quantities for High- and Low-Esteem Consumers.”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, 35 (August), 309–23.

转载请注明来自浙江明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心理学论文推荐 | 死亡的意义 》

百度分享代码,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