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文:
时间过得真快,昨日仿佛刚刚踏入春的门槛,今日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。清明,春天的倒数第二个节气,过了它,便是谷雨,春天也渐行渐远。清明时节,春花虽渐稀,但青绿已长成,新绿与清和的天气交织,让清明不仅充满了生机,更是清新迷人,景物清明。
说到清明,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那首千古传诵的古诗:
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。”
唐·杜牧的《清明》描绘了清明时节春雨纷纷、行人失魂落魄的景象。诗人漂泊在外,愁情满怀,细雨之中向牧童询问何处有酒家,牧童遥遥指向杏花村,那里杏花烂漫,或有美酒消愁。
清明与寒食节紧密相连,寒食之后便是清明。寒食代表着克制与纪念,而清明在某种程度上也延续了寒食的风格。
“春城无处不飞花,寒食东风御柳斜。日暮汉宫传蜡烛,轻烟散入五侯家。”
唐·韩翃的《寒食》描述了长安城春天柳絮纷飞、落红无数的景象,寒食节禁火禁食,但宫廷里却忙着传蜡烛,袅袅轻烟在达官贵人家里飘散。寒食节本是禁火的日子,但特权例外总是第一位的,诗人借此讽刺了当权者的腐败无能。
寒食与清明都是祭祖的日子,人们忙于上坟扫墓,寄托哀思。
“乌啼鹊噪昏乔木,清明寒食谁家哭。风吹旷野纸钱飞,古墓垒垒春草绿。”
唐·白居易的《寒食野望吟》描绘了清明节与寒食节时,人们上坟扫墓、寄托哀思的情景。乌鸦在树上啼叫,风吹旷野,纸钱飞舞,古墓上春草绿绿,生死别离,令人黯然神伤。
清明时节,春意已浓。天气晴和而不燥,绿阴初成而不稠,倍觉清爽。
“风落梨花雪满庭,今年又是一清明。游丝到地终无意,芳草连天若有情。”
明·瞿佑的《清明即事·风落梨花雪满庭》中,梨花飘落如白雪,又是清明时节。飘飞的柳絮无意坠地,芳草连天,如有情意。清晨,庭院笼罩在烟雾中,燕子呢喃,窗户被朝阳映照,蚕儿蠕动。园子里有秋千供人消遣,柳丝在东风中摇摆。
清明节,人们除了祭祖,还会在大好春光里踏青出游,感受春天的美好,和自然亲密接触。
“梨花风起正清明,游子寻春半出城。日暮笙歌收拾去,万株杨柳属流莺。”
宋·吴惟信的《苏堤清明即事》描绘了梨花风起、清明时节,人们出城寻春的情景。直到傍晚,笙歌才渐渐消歇,而千万株杨柳树上,却是黄莺在尽情地跳跃和啼唱。
清明节,人们还有放风筝的习俗,这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之一。
“阶下儿童仰面时,清明妆点最堪宜。游丝一断浑无力,莫向东风怨别离。”
清·曹雪芹的《风筝》中,风筝在东风中飘荡,儿童仰望时,正是清明时节最美的妆点。
有人出门游玩,享受春光,也有人在家独坐,感知春天的美好。
“他皆携酒寻芳去,我独关门好静眠。唯有杨花似相觅,因风时复到床前。”
唐·李建勋的《清明日》中,诗人在家静眠,杨花随风飘至床前,仿佛春天的礼物,虽轻却情深。
对于热爱读书的人来说,任何节日都可以变成读书日。
“无花无酒过清明,兴味萧然似野僧。昨日邻家乞新火,晓窗分与读书灯。”
宋·王禹偁的《清明》中,诗人没有花赏,也没有酒饮,但借来新火,点燃读书灯,在清明的晨光中苦读,乐在其中。
清明节时,春天已深,不如趁此时好好赏春,毕竟春天已接近尾声。时光荏苒,愿我们都不曾虚度,正如那句老话所说,一年之计在于春!
作者:
禾雨,一个喜欢诗词的女子,在四季中寻找美丽的细节,愿时光留下温暖的记忆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浙江明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》